射出成型是一種重要的製造工藝,廣泛應用於工業零件和個人用品(如玩具、牙刷等)的生產。這是最受信賴的加工方法之一,尤其適合大量生產品質與尺寸一致的零件。然而,如果沒有受控且穩定的溫度,是幾乎不可能獲得理想的結果。因此,在本文中,我們將探討模具溫度在射出成型中的重要性。
射出成型是塑膠製造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,已有數十年歷史。這個過程包括將塑膠熔融(熱塑性聚合物),注入模具中,然後冷卻到適當的溫度範圍以開始生產。這些熱塑性材料在加熱時會變為塑性狀態,冷卻時固化,並能承受多次加熱—成型—冷卻的循環。與熱固性塑膠相比,熱塑性塑膠可回收再利用,且通常較不易脆裂。
哪些因素會影響射出成型的成功?
1. 足夠的停留時間
要正確填充模具,需使用具有準確時間、壓力與溫度控制的射出成型機。必須設定合適的停留時間來達到預期效果:確保不要讓原料在料筒中過熱。若停留時間不足,原料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狀態,甚至會在進入模腔前就過早硬化。
2. 正確的射出壓力
若壓力不足,模製品可能會出現氣泡、飛邊、燒焦等缺陷。為避免這些問題,射出壓力、保壓及背壓等三個區域都需正確設定。適當的壓力可克服射出過程中的阻力,促進順利填充。
3. 適當的溫度
最後也很重要的是,應安裝模溫機(若需低於環境溫度,則使用冷水機)以維持最佳運作溫度。每種塑膠的加工溫度不同,甚至同一種塑膠來自不同來源或等級時,適用範圍也可能不同。因此,必須謹慎選擇溫度設定,避免過熱而影響混合品質。
射出成型中需持續監控的三種溫度為:料筒溫度、噴嘴溫度與模具溫度。其中模具溫度對產品的外觀、結構及功能性影響最為關鍵。
什麼是射出成型的模具溫度?
在射出成型中,模具溫度是指模腔表面的溫度。不同的塑膠材料對應的模具溫度範圍也不同:例如,一般理想範圍為 60-80℃,聚碳酸酯(PC)為 80-120℃,聚乙烯(PE)為 50-70℃,聚丙烯(PP)為 40-60℃。
若要達到高尺寸精度,需仔細監控模具溫度並確保其分佈均勻。若模具溫度分佈不均,將導致內部應力及收縮不一致,使澆口容易變形、翹曲,甚至產生常見射出缺陷。
什麼是射出成型的冷卻時間?
射出成型冷卻時間指的是熔融塑膠冷卻並固化所需的時間。這會根據所選塑膠種類、聚合物化學成分、壁厚、產品設計(如平面或非平面)以及脫模時的溫度而有所不同。
如何計算?
冷卻時間的計算公式會納入多項參數,包括模具與熔膠溫度、脫模溫度、產品厚度及熱擴散率(定義為熱導率除以密度與定壓比熱)。雖然計算複雜,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大因素:
- 產品設計:厚度越厚,冷卻時間越長;反之,較小或壁薄產品冷卻時間較短。
- 材料選擇與溫度:塑膠本為絕緣體,但在熔融狀態下仍可導熱。公式中會用到三種溫度:
- 熔膠溫度:即塑膠由固體轉變為液體的起始溫度。
- 模具溫度:為達到良好表面複製效果的理想模具溫度範圍。
- 熱變形溫度(HDT):指材料在承受高載荷時發生形變的溫度。
- 模具設計:良好的模具設計可減少冷卻時間,包括模具的尺寸與形狀。
- 加工過程:填充、保壓、冷卻、開模、脫模、閉模等流程皆需考量。
如何縮短射出成型的週期時間?
成型週期時間是提升射出效率的關鍵因素。當您試圖優化週期時間時,也將發現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的潛力。以下是可優化的幾個重點:
- 原料加熱
- 注塑
- 保壓與填充
- 冷卻
- 脫模
- 品質檢查
最後一點尤為重要,因為冷卻時間若設定太短,將可能導致產品缺陷與報廢。
為什麼要使用模具溫度控制?
理想的模具溫控系統可實現模具與熔膠之間的熱交換,並將模具加熱至射出的理想溫度。有效的溫度控制具備以下優勢:
- 預防蠕變失效
- 預防疲勞破壞
- 提升耐磨性
- 達到尺寸穩定性
- 減少材料結晶
冷卻與冷卻時間縮短
如前所述,射出成型的尺寸與精度取決於配料、填充、固化及溫控的適當性。一般來說,80% 至 85% 的成型週期都花在冷卻階段。目標是讓產品達到足夠堅固以承受脫模力。因此,建議使用工業冷水機來有效管理模具溫度。
若您希望有效降低模具的熱量,可參考 Flying Tiger 的工業冷水機型號,或聯絡我們,為您的射出成型找到理想的模具溫控解決方案!
返回